0028 看《小鞋子》与我的回忆
周五晚上(2025.11.21)看伊朗1997的电影《小鞋子》,看电影的过程中,勾起了我的一些童年回忆。
我在小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鞋是带鞋钉的运动鞋,品牌叫“大博文”。我自己是穿布鞋和凉鞋,布鞋是我妈自己做的。凉鞋是塑料做的,带子断了,我爸用烧红的锯条烫一下就能粘上。第一次见同学穿带鞋钉的运动鞋,感觉很高级,同时一直想会不会很硌脚。
初一时,我是文体委员。有一次体育课穿的布鞋大拇指处破了,站在队伍前面带队做操,我用胶带粘了一下,当时还有点小尴尬。
我结婚时岳母说我媳妇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没有鞋子穿,打算不让他上学。
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不知都为什么,我脑子会闪过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可能是这两部电影都给人相同的无奈与委屈之感。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经常看到偷自行车的人晚上卖自行车,50块钱一辆。我上初中去学校要骑自行车,我妈买过一辆。
电影中是1997年的伊朗,我发现和当时的中国很相,或者说和我所处的陕西小县城的环境很相近。菜市场,院落,水渠,学校的操场楼道等都仿佛看到了我的小学。但当看到了主人公和爸爸去富人家当园丁,我修订了刚才的看法,我在当时的县城没有见过那种高级别墅。
电影中用小鞋子换篮子的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铸造铝锅的场景,那时隔一段时间村里会来铸造铝制品的小商贩。我奶会把攒好久的易拉罐拿出来,小贩先用小型锅炉里面是沙土固定一个锅的空腔,再把铝烧化倒入空腔,到凝固后就是一个铝锅,最后打磨光滑。小贩还会用多余的铝水给小孩铸造一把宝剑,那时最幸福的时刻。
看到电影中父子坐卡车回家,让我想起了我爸。他也是开卡车的,从手扶拖拉机到平头拖拉机再到卡车。我印象中,我爸要换平头拖拉机的时候和我爷吵过,我爷不同意,后来我爸应该是借钱买了。一辈子开车到现在他56岁了。我之前老埋怨他,改革开发的红利怎么就没吃上,没做个生意,开个买卖啥的,让家里发大财。现在想起来其实他也是一直在努力奋斗,我错怪了他。
男孩和他的妹妹相处的特别融洽,这让我很惭愧,因为我小时候父母让我给妹妹辅导作业,我很不耐烦,而且还打骂妹妹觉得他笨,那时候的我是小孩,很不懂事,没有教学的耐心,没有正确的引导与铺垫。我会觉得她笨,会生气的问她,知道1+1等于几吗?我那时候真是不懂事啊。
这部电影以小孩的视角讲故事,拍孩子的各种场景,不用人物的嘴做评价。细节丰富,通过一双鞋做主线贯穿全片,同时不讲大道理,用客观故事触发观影者的想象。我想到了以前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所说的一句话叫做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电影展现了当时的伊朗普通平民生活各种场景,但感觉到一点都不散,因为他通过一双鞋子把所有的场景全部串了起来。整个电影让我感觉到就像是一个精巧的工艺品。
先是鞋子丢失,再是兄妹换鞋上学,到发现鞋子穿在另一个小女孩脚上,最后是哥哥参加长跑比赛也是为了鞋子。还通过买鞋的场景带出了普通父母对子女的爱。
小孩子受到的苦难容易触发成人的感动,我的泪点第一次出现在小男孩想参加赛跑比赛向老师求情的时候。那种小孩的委屈很容易打动人。男孩参加长跑比赛想得季军也是为了鞋子。长跑比赛的艰难时刻,想到了妹妹也是一个落泪点。
看到主人公在控制比赛名次,想要得季军的时候,当时我就担心他会得冠军,没想到他果然得了冠军。主人公因为得到冠军而失去了鞋子让人感到遗憾,但是父亲买了鞋子送给儿女让人感动,有点欧亨利士的结尾。
电影的每个画面都有前后的呼应,前面的场景看似随意,在后面都有呼应。比如前面拍过主人公父亲从鞋店走过因为价钱没买鞋,后面就拍第二次父亲买了鞋子。拍另一个小女孩的父亲买鞋子和主人公父亲第一次走过鞋店形成对比,这里也将父亲的形象进行了深化,不着痕迹。
这个电影也让我想起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人物对话很多,有北京特色。这个电影的对话很少,都是好电影,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带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其中的人物。《阳光灿烂的日子》偏向于描述作者的青春童年,这个电影更偏向于描述平民的情感,其中能看到父爱,兄妹情,师生情,也反映出当时富有特色的伊朗生活环境,这些美好的情谊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这个电影的结局是小男孩和妹妹默默相望,失落无言。我想如果是先拍小男孩妹妹失望,最后再拍父亲买鞋子回家的场景,作为最后一幅画面,应该根据有欧亨利史结尾的冲击性。
